一、作為景觀界面:劃分空間與塑造氛圍
幕墻材料可作為景觀中的 “墻體” 或 “屏障”,通過通透、半通透或封閉的特性,實現空間的分隔、引導或圍合,同時賦予場景獨特的感官體驗。
通透型界面:模糊邊界,引入光影
玻璃類材料(超白玻璃、夾膠玻璃、光伏玻璃):常用于景觀步道旁的圍欄、觀景臺的擋板或庭院的屏風。例如,用超白玻璃搭建的景觀長廊,既能分隔步行路徑與綠植區,又能讓視線穿透玻璃欣賞后方景致;夜晚燈光透過夾膠玻璃中的藝術圖案(如葉脈、幾何紋理),在地面形成流動的光影,增強夜游氛圍。
ETFE 膜材:輕盈且透光率可調(可通過印刷圖案控制透光率),適合搭建景觀涼亭的頂篷或臨時藝術裝置的立面。比如,在濕地公園中用 ETFE 膜搭建的休息亭,白天陽光透過膜材形成柔和的漫射光,夜晚內部燈光亮起,膜材如發光體般融入自然環境。
半通透型界面:遮擋與暗示并存
金屬網 / 穿孔板(鋁網、銅網、穿孔鋁單板):常用于景觀入口的屏風、圍墻或濱水步道的護欄。例如,用激光穿孔的鋁單板拼接成當地文化符號(如地域圖騰、自然紋理),風過時光影在地面流動,既遮擋了外部雜亂視線,又通過鏤空圖案暗示內部景觀,激發探索欲。
陶土板 / 石材蜂窩板:通過排列方式(如錯縫、留縫)形成半通透效果,適合打造社區公園的背景墻。陶土板的自然色澤與植物搭配,能營造質樸的自然氛圍,而留縫設計可讓風與光線穿透,避免界面過于封閉。
封閉型界面:強化主題與隔音降噪
二、作為景觀裝置:藝術化表達與互動體驗
幕墻材料的可塑性使其能脫離 “墻體” 形態,成為單獨的景觀藝術品或互動裝置,增強場景的趣味性與記憶點。
動態裝置:隨環境變化的 “活” 景觀
可調節百葉幕墻系統:將小型化的金屬百葉與傳感器結合,安裝在景觀廣場的藝術裝置上,百葉可隨光照強度或風力自動旋轉,形成動態的形態變化(如模擬花朵開合、海浪起伏),白天光影流動,夜晚燈光透過百葉縫隙形成閃爍效果。
水幕幕墻:將玻璃幕墻與水循環系統結合,打造垂直水幕裝置。例如,在商業廣場的入口處,用透明玻璃搭建 10 米高的水幕墻,水流沿玻璃表面均勻流下,配合燈光投影,可顯示文字、圖案甚至動態影像,行人可觸摸玻璃感受水流的清涼,實現視覺與觸覺的互動。
體系裝置:相融自然與可持續理念
植物幕墻(垂直綠化):以鋁合金框架為支撐,結合防水膜、種植盒等組件,在墻面種植爬藤植物、多肉或草本植物,形成 “會呼 吸” 的景觀墻。適合應用于公園的體系科普區、商業綜合體的戶外廣場,既能凈化空氣(每平方米植物幕墻每年可吸收約 200 公斤二氧化碳),又能在夏季降低周圍環境溫度 3-5℃,減少熱島效應。
光伏幕墻組件:將薄膜光伏板與玻璃或金屬板結合,制成可發電的景觀裝置。例如,在城市綠道旁搭建光伏幕墻涼亭,頂部和側面的光伏組件吸收太陽能,為涼亭內的照明、充電插座供電,實現 “景觀即能源站” 的功能。
三、作為功能載體:滿足特殊場景需求
在一些對耐久性、安全性有要求的景觀場景中,幕墻材料的物理性能(耐候、防火、抗沖擊)成為核心優勢。
濱水景觀:抗腐蝕與安全性
防火隔離帶:景觀與安全的平衡
屋頂 / 露臺景觀:輕量化與承重適配